大江骇浪限东南,当日降帆有旧惭。

大江骇浪限东南,当日降帆有旧惭。
击揖空闻多慷慨,投戈毕竟为沉酣。
龙天浩劫馀弧塔,海岳书生别旧庵。
闻道佛狸曾驻马,岂因佳味有黄柑?

赏析/鉴赏

首联写长江依然,而南明王朝却灭亡了。南京“自古帝王州”,地势险要,不仅惭山龙盘,石城虎踞,佳气葱葱,而且有“天所以限南北”的长江天堑,江流浩荡,苍茫浑灏,因此,历史上六朝均建都于此。南明王朝在此建都后,却不立即采取御故措施,士英尚谓“长江天堑,敌不足虑”,福王耽于色结果成了清军的俘虏。诗人坐渡江时看到江流东去,就想起这段往事。诗人用“旧惭”传达内心感情,由眼前景想到伤心事,可谓情景交融。
颔联是说南明虽多抗清志士,但王朝腐败,仍遭灭亡的厄运。“击楫”句拈用祖逖北伐舵史事。投戈,引用《旧唐书·李光颜传》中的史事。福王不思国事蜩螗,每天关心的是“饮醉酒,选淑女”,极其腐败。对此清诗人多有嘲讽,用“投戈”言南明投降事,又照应了“降帆”,诗笔绵密。
颈联写明亡清军南下,镇江气象荒凉,人民离散。诗人行经镇江,看到江山易主,人物俱非,不禁产生“十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的故国之悲。“海岳”句用了米芾的典故。此句写以海岳别离旧庵指镇江遭劫后,人民离散的情景。
尾联引史事哀惋清军南侵不是贪求黄柑的佳味,而是灭绝南明。谈迁是研究历史的,知道的史事很多,曾听说过南北朝魏太武帝南征的故事。又据《南史·张畅传》载:魏太武帝迫宋兵到彭城时,曾使尚书李孝伯至城下与宋沛郡太宋张畅乃话,要求送黄柑。穷寇末路,送上黄柑佳味魏兵即可班师,而清军追击明军置之死地;决不贪求黄柑佳味。两件史事相互比较,诗人亡国之痛愈炽。
这首七言律诗句式上散句偶句并用,拈取史事和典故寄托深切的亡国之恨,比借助托物连类的景物描写尤显激壮昂奋,苍楚悲怆。这正是皎然所说的“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

谈迁的诗词曲代表作

谈迁(1594~1658),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宁(今浙江海宁西南)人。明诸生。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

他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维持生活。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很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后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朝典故。他立志编撰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从明天启元年(1621)开始,历时20余年,前后“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完成一部编年体明史,共500万字,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国榷》手稿被窃。他时已53岁,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矢志不挠,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随人北上,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代故臣搜集明代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西平阳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旅舍。《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著作另有《枣林杂俎》、《北游录》、《枣林集》等。

相关诗句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