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赏析/鉴赏

创作背景
该词当写于前蜀覆灭(公元925年)后不久。词人乘一叶扁舟漂流三峡,凭吊巫细腰宫遗迹时,遥想千年往事,联想起有关的传说和史事,受宋玉高唐赋》的启示,有感而发写下了两首具有咏史性质的词篇。本词是其中的第二首。
文学赏析
上片写望中所见。“古庙”二句,写古庙和行宫所处环境。“依”、“枕”都是拟人化的写法,不仅写位置形势,也富于感情色彩,有依恋不舍之情,感慨神女仍在,楚王已逝。并使整个面富于灵感,处于动态之中。“水声山色锁妆楼”句中所写“妆楼”,用一“锁”字,烘托出一种幽深孤寂的气氛。这里以乐景写哀情,青山绿水,景色秀美,若有人常伴是一美事,然独处山水,无人作陪,自然引发愁思。由此也引发词人的遐想:“往事思悠悠”。
下片写舟中所感。开言紧承“往事思悠悠”写到“朝还暮,烟春复秋”,“”、“烟”既以自然之景喻岁无情,匆匆流逝。又暗示昔日云之梦,烟花之景与时俱逝。语意双关,愁思萦绕。词人联想,无论是神女还是宫妃,朝去暮来,春秋交替,总会引起孤寂难耐之感。结句“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词人抒写自己的感受:行客至此,不必猿啼已自多愁,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意境悠远凄迷,情思低回留连。
全词表现出岁月流逝,世事变幻和“行客自多愁”的个人身世之感,将吊古与伤今结合在一起,以沉郁真挚的感情、曲折蕴藉的笔调抒发出深沉的今昔兴亡之感,完全摆脱了缠绵悱恻的“儿女之情”。
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花间集》:“客子常畏人。酸语不减楚些。”
明代戏曲理论家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宛行湘川庙之下。”
晚清词人陈廷焯《云韶集》:“啼猿二语,语浅情深。不必猿啼,行客已自多愁,又况闻猿啼乎!”

李珣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珣(855?-930?),晚唐词人。字德润,其祖先为波斯人。居家梓州(四川省三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乾宁中前后在世。李珣有时名,所吟句,往往动人。妹舜弦为王衍昭仪,他尝以秀才预宾贡。又通医理,兼卖香药,可见他还不脱波斯人本色。蜀亡,遂亦不仕他姓。珣著有《琼瑶集》,已佚,今存词五十四首,(见《唐五代词》)多感慨之音。)

相关诗句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