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一开篇使写出僧飘忽的行踪:“何处名僧到水西?”何处,并不表示诗人不知道这位僧人是从哪里来,而是说这位名僧不是此寺的僧人,而是从外地来的客僧。次句是说明这位僧人来处以及来访的目的:“乘舟弄宿泾溪”。“乘舟”一作“乘杯”。“乘舟”较为普通,“乘杯”更富有神奇色彩,以“乘杯”为善。既然诗中说的是位名僧,就应该有些传奇本领。传说刘宋时期有一位杯渡和尚,他能乘木杯渡水,无假棹,轻疾如飞。此处说这位僧人也如同杯渡和尚一样,颇有灵异之气,是乘杯来到水西的。他来这里似乎不是为了学佛练禅,而是“弄月”,即欣赏泾溪的美景。当然,高僧们不一定像普通和尚一样去坐禅诵经,苦苦修练。清风明月,无非禅心,只要有所妙悟,也一样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这也许就是高僧之所以高明之处。“宿泾溪”,不宿寺中而宿泾溪,而泾溪就在水西寺旁,足见此僧的脱俗之处。

接着写第二天清晨此僧与李白告别而去,手携锡杖上山走了:“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梯。”此僧来时是乘舟(或乘杯)顺水路而来,而分别时走的却是山路。诗中不说此僧是扛着锡杖,沿着山中磴道攀山而去,这样写太平凡了,而是说他“手携金策踏梯”,就把此僧的飘然之状,神异之色突现了出来。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两句形容山寺所在地之高。这是从山僧站在山顶上的角度,来写他的感觉。仿佛他是腾身云中、离天宫很近,而回看千山万岭,却都在脚下。而更进一层的意思是借此来寓意此僧的佛学修养之高,说他已近佛界三天中的最高天,而下视尘寰,远在脚下。以此来突出此僧道行的高深。

紧接着后一联又顺手拉来历史上两位高僧来与此僧比较:“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此僧放浪形骸,谑浪口辩,风流名士的派头,足可以与支遁、慧远相提并论。李白将他与历史上的名僧相比,更是为了突出此僧的风度和才情。由此可见,此僧还是一位善于谈玄论道、诗风流的放浪人物,以致于与他萍水相逢的李白也对他赞赏有加。于此,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的高僧形象,已从诗中唤之欲出,廖廖数句就刻出了一位神态飘洒的高僧。可见诗人的技巧之高超。

末联二句抒写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深切怀念:“此度别离何丑见,相思瞑猿啼。”刚刚分别就想着何日能再见面。这样的朋友尤其是在僧人中的朋友,对李白来说不是很多的。“相思一夜”暗寓出李白因相思此友而一夜没有合眼。正是整夜相思不寐,所以李白才会感觉到夜间的哀猿一直在山间悲啼。而这哀猿的悲啼,更增加了诗人与朋友的相思离别之苦。虽然这首诗就在凄迷的夜猿声结束了,但是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

全诗见出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他泛舟玩赏水中之月,夜晩露者于泾溪,平明又飞杖于云外。他的精神境界,即使在以大鹏自喻的李白看来,也高不可追。大千世界,天地之间,仿佛只容其腾身之外;绵绵群山,巍巍挺拔,仿佛不堪其道履。至于他去往何处,亦给人留下不尽的悬念。他笑傲放浪,他风流潇洒,他的自由洒脱、雄姿英发的人格只有东晋高僧可比,真是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对于这样高标于世的山僧,尽管是李白,也只能倾心仰慕。

此诗是一首七言排律,这在一贯不愿受格律束缚的自由浪漫诗人的李白,是很难得的。这首七言排律,和李白其他律诗一样,也有“以古入律”的特点。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七言排律,唐人不多见。如太白《别山僧》、高适《宿田家》等作,虽联对精密,而律调未纯,终是古诗体段。” 

李白的诗词曲代表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时跟随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相关诗句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