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草怨

朝代:唐朝|作者:司马札|

种田望雨多,雨多长蓬蒿。

亦念官赋急,宁知荷锄劳。

亭午霁日明,邻翁醉陶陶。

乡吏不到门,禾黍苗自高。

独有辛苦者,屡为州县徭。

罢锄田又废,恋乡不忍逃。

山门吏相促,邻家满仓谷。

邻翁不可告,尽日向田哭。

古诗简介

《锄草怨》是唐代诗人司马札的作品。此以独白的口吻,通过对一个农民艰苦劳作又因服徭役造成田园荒芜而又“恋乡不忍逃”的痛苦心情的描述,揭露了唐末繁重的赋税徭役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反映了当时生活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现实。

翻译/译文

只有雨水充足才会使庄稼得到充分的浇灌,呈现出良好的长势,但与此同时杂草也会顺势长起,锄掉这些杂草需要很多工夫。官吏们只知道急着催我们交纳官赋,哪里知道我们这些种田人的想法。你看隔壁的那位地主老头手挥蒲扇,正喝得醉醺醺的,烈日当头,只有我这穷汉还在挥汗如。乡吏们是不会去富翁家摊派什么赋税徭役的,他家的田地又有人替他耕种,庄稼自然会长得很好。唯独像我这样辛苦的穷人一次又一次地被征募到州县里服徭役。这样就没有时间管理自己的田地,只好任其荒废,这样的年景逼得人无法生活,许多人都背井离乡逃荒而去,而我却十分依恋自己的故土,不忍逃离。可每每出门,乡吏便吆喝着逼我赶快交纳赋税,眼望着邻家的谷米满仓却分文不交。我无法向邻人诉说我的苦衷,只好整天向着荒芜的田地痛哭。

注释

⑴蓬蒿:蓬草和蒿草。
⑵亦:但,只。
⑶宁知:哪会想到。
⑷亭午:中午、正午。霁:停止,天放晴。
⑸醉陶陶:醉自乐。
⑹乡吏:乡村中的小官。
⑺罢锄:指农民因为服徭役而荒废了田间的耕作。
⑻向田哭:一作“向天哭”。

赏析/鉴赏

《锄草怨》是司札诗作中较成功一首。全诗通过一个贫苦百姓在连阴刚过、天气初晴时既要抢时间锄草灭荒,又为官赋徭役相催逼,被迫放弃中耕的矛盾心理和怨愤不平之情的描写,反映了唐末繁重的赋税徭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种田望多,雨多长蓬蒿”两句,写老百姓久旱盼雨,而雨多又酿成涝灾的矛盾心情。禾苗无雨不长,一个“望”字,表达了农民心中对丰收的无限希冀之情;两个“雨多”的联珠使用,则把旱象解除,涝灾又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境况给突出出来了。这两句写的是人愿与天灾之间的矛盾。
“亦念官赋急,宁知荷锄劳”,意思是说:百姓但挂念着官府逼赋甚急的痛苦,哪里把草灭荒的辛劳放在心上。官赋之苦甚于荷锄之劳,这实际上抒发的是人祸烈于天灾的怨恨。
“亭午霁日明,邻翁醉陶陶”,采用对比的方法,把百姓“锄禾日当午”的辛劳与统治者纵情宴乐的悬殊差别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一方面是抢时间灭荒,一方面却在浪费宝贵光阴,醉生梦死,突出地表现了农民对不劳而食的统治阶级的怨愤之情。
“乡吏不到门,禾黍苗自高”,这两句是说:你乡间的官吏即使不登门关照,田里的庄稼在老百姓汗水的浸泡下也自然会茁壮生长,这里,老百姓对乡吏的憎恶之情含蓄深沉,跃然纸上,表现出老百姓朦胧的反抗意识。
“独有辛苦者,屡为州县徭”,这两句承上四句而来,表达了农民对乡吏等游手好闲者的怨责,和对自己被迫抛家舍田去服徭役的不满之情。“独”字在“辛苦者”与统治者、乡吏之间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壕堑,“屡”字则从数量的角度揭示出徭役的频繁,这是导致百姓怨谤的原因之一。
“罢锄田又废,恋乡不忍逃”,写出了百姓欲为逃避徭役流落他乡而又受爱田恋土之情相牵的矛盾心理。据《新唐书》记载,安史乱后,徭役繁多,“百姓竭膏血,鬻亲爱,旬输送,无有休息。吏因其苛,食于人。是以天下残瘁,荡为浮人,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浮人”即流浪者,百姓纷纷出逃,在本乡本土居住的人不到百分之四、五,足可见出“苛政猛于虎”也。
“出门吏相促,邻家满仓谷。邻翁不可告,尽日向田哭”,不仅写出了农民和统治者没有共同语言的严重对立,而且更写出了农民有苦无处诉的现实的黑暗。这首诗歌通篇充满贫苦农民对天灾人祸的怨愤之情,诗中并未着一个“怨”字,而是把深广的怨恨寄寓在可感的形象中,通过形象展示情怀。如对天灾的怨艾以“雨多长蓬蒿”来状之;对统治者的怨责用“亭午霁日明,邻翁醉陶陶”、“邻家满仓谷”来写之;对乡吏的讽刺、怨愤则通过“乡吏不到门,禾黍苗自高”、“出门吏相促”来绘之,从而使人感得怨得入情入理,真挚感人。
其次,诗人很善于刻写百姓矛盾的心理状态。第一、二句盼雨多和怨草长的矛盾心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三、四、十一、十二等四句,展示了赋税徭役逼人流离失所与乡民爱田恋土的矛盾。正是通过这种多层次多侧面的刻,才充分表现出百姓内心世界的痛苦、怨愤之深。

相关古诗分类

札,家住长安附近,大中时(847-859)诗人,他一生追求功名,便未能如愿。司札生活在黄巢起义之前,对于这时期黑暗腐败的社会现实,他的诗多少透露了一些消息。 在一些诗篇中写了农民的疾苦,豪华贵族的奢华糜费,上层统治者的骄横跋扈,以及宫女的悲惨遭遇。但写得最多的还是他叹息自己怀才不遇和抒发离愁别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