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免费申请斑马英语体验课

发宜兴

朝代:宋朝|作者:曾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鞵梦,不到张公即善权。

古诗简介

发宜兴》是宋代诗人曾几的作品。此抒写作者即将离开宜兴前对宜兴的眷恋之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老去的感伤、对羁旅飘泊的痛苦、对归隐之地山水的神往以及对赋闲生活的怅惘无奈之意。首联说年已垂老而飘泊不定;颔联说在宜兴只能暂时客居,而返回旧居度日依然艰难;颈联说国势虽风雨飘摇,但自己只能寄情水;尾联扣题,表示十分眷恋宜兴景。全诗围绕“述怀”这个中心进行构思,语言精于锤炼又平和自然,对仗工整,平仄和谐,运用反复和叠词等手法,生动鲜活,余味无穷。

翻译/译文

我虽然已经六十岁垂垂老矣,却又要拖家带口登去远行。
在阳羡暂住了三只是作客,早想要返回玉溪手头却没钱。
游山观水到了废寝忘食境界,声都不会影响我睡眠。
从今后在我这个平民的梦里,不是到了张公洞就是游善权。

注释

宜兴:今属江苏省,在太湖西岸。
垂垂:形容将近、渐近,常与“老”连用。
将:携持。铁头:指船头包有铁的木船。
阳羡:宜兴在秦汉时称阳羡。
玉溪:信江(在今江西省,流入鄱阳湖)中段的别称。玉溪江边的上饶,曾是曾几侨居之地。这里的“玉溪”代指作者故乡
都:总、全部。废食:即废寝忘食。
“听风”句:谓任凭它风连宵,也不会改变自己归隐之意。这里“风”实喻指国家危难的形势。
布袜青鞋梦:指出世隐居之想和遨游山水之愿。布袜青鞋,指平民、隐士的生活。
张公:指宜兴境内的胜迹张公洞。作者有《游张公洞》诗,:“张公洞府未著脚,向人浪说游荆溪。”可见其风景幽胜。善权:指善卷洞,在宜兴西南螺岩山上,与张公洞同为宜兴境内的两个古洞。

赏析/鉴赏

此诗当作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曾几离开宜兴之时。当时曾几已年近六十,之前曾客居宜兴数月,并作有《宜兴邵智卿天远堂》《游张公洞》等诗。
宋室南渡以后,曾几的任职地方频繁变换,先提举湖北盐,再徙广西运判,又历江西、浙西提刑,可谓经历不少羁旅行役之苦。在绍兴八年(1138年),又与其兄曾开因触忤秦桧而一同被罢官。在写这首诗的头一年即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抗金形势发生巨大逆转。于是曾几产生了寄情山水乃至退隐山林的想法,从他的《宜兴邵智卿天远堂》诗中“问君许作邻翁否,阳羡溪边即买田”二句可以看出他曾有久居宜兴(即阳羡)的愿望。但他最终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于是在离开宜兴时写下此诗。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首联自叙年将六十而又有挈家远行之举,扣诗题“发宜兴”。以垂暮之年而又携家奔波道途,生活之不安定与老境之可仿不难想见。“又”字凄然,包蕴了宋室南渡以来一系列播迁流离、羁旅行役之苦。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颔联出句承上,说自己客居宜兴时日之短,见生活之不安定;对句启下,说自己虽归故山,而囊空如洗,见生活之清贫与作吏之清廉。曾几一生淡泊,生活清苦。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说:“平生取与,一断以义,三仕岭外,家无南物。”足资参证。曾几又有诗:“我贫无一钱,不敢学农同。空余数卷书,肠腹自撑柱。”(《次陈少卿见赠韵》)故“归去玉溪无一钱”一句既是其现实生活的折射,亦是其一贯心性的写照。
颈联承“归去”,设想回到故居后的情景:“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不妨眠。”曾几南渡后曾先后寓居上饶(今属江西)、山阴(今浙江绍兴),这里所说的“观水观山”之地,未详所指,当指山水幽胜之乡。回去之后,闲居无事,但以观山赏水为务,遇到山水佳胜之处,恐不免因此废寝忘食。这里流露了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也透露出对赋闲生活的怅惘之情。表面上看,作者颇为闲适,实际上是故作排遣。下句的风雨,显系代指时势。“忧愁风雨”,本来是曾几这样的爱国士大夫的夙心,但却说“听风听雨不妨眠”,似乎与己漠不相关,言外自含“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杜甫《去蜀》)一类感慨。所谓“不妨”,正是虽不应如此,却不得不如此的意思。这一联语调轻,意态闲逸,骨子里却隐含一缕无可奈何之情。
末联再回应题目并以此抒怀:“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作者以布袜青鞋为“梦”,表达了隐居山林的内心意趣。曾几作诗以杜甫黄庭坚为宗,他曾在《李商叟秀才求斋名于王元渤以养源名之求诗》其二中说:“老杜诗家初祖,涪翁句法曹溪。尚论渊源师友,他时派列江西。”于此可见其言不虚。“不到张公即善权”一句既是实写宜兴之景,承接上联之意,表露了对宜兴山水的眷恋情绪;同时也是虚写,借指他处之景,暗接此联出句之意,表明以后要隐逸山野,纵情山水。
这首诗题为“发宜兴”,但除首、尾两联照应、回抱题目外,颔、颈两联却是想象归家后的情景。诗人所要抒发的,是由“发宜兴”所引起的身世之感,“纪行”并非主体,“述怀”才是中心。全诗正是围绕着述怀这个中心来进行整体构思的。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山居士。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