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对月有怀

朝代:清朝|作者:曹雪芹|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古诗简介

中秋有怀》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中穷儒贾村写的。它准确地捕捉了一个穷读书人爱慕女色的心理。古人有“书中自有颜如玉”和“红袖添香读书”的说法,贾村作为一介穷书生,穷酸一点自然合情合理。常言道,上哪砍哪柴,人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故以贾村当时的境遇而言,他对一个长得周正一点的丫鬟犯酸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且该写得极雅,用典妥当,完全符合人物的身份特点,足见曹氏把握人物个性的艺术功力。

翻译/译文

既然前生今世是不能预料的,又何必时常增添哀愁。

注释

未卜:就是不能预测的意思。

三生:一种迷信的轮回观念,即前生、今生和来生。

频:时时、屡屡之意。频添指团圆月亮常增添他自己的烦恼。

敛额:皱眉蹙额,愁闷的样子.

行去:此句说甄家丫环看到了他,离去时“不免又回头一两次。

前:含有不稳定的意思。

俦:赏识,欣赏。

蟾光:月光,暗指“蟾宫折桂”。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红楼梦》第一回中穷儒贾村写的,他当时寄住在葫芦庙内,生计窘迫。因与乡宦甄士隐为邻,偶至甄家,与甄家丫鬟娇杏邂逅。只为娇杏两次回头看他,他便酸性大发,以为娇杏是“巨眼英雄”,有意于己,不免心中窃喜,念念在怀,时至中秋,宝镜高悬,不禁对月有感,随口吟成此诗。

赏析/鉴赏

首联“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此联以“愁”字进入境界,表现了贾雨村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一方面盼望与娇杏结尾夫妇,另一方面又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单相思,白白支付感情、白愁。因为自己太穷,条件太差,成功的希望太小,但是,尽管如此——

颔联“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理智是挡不住感情的,像所有坠入情网的人一样,贾雨村感到异常的烦闷、惆怅,脑里老是晃动着娇杏那几次回头的倩影。

首联写自己满怀愁绪,颔联写愁闷的缘由。

颈联“自顾前影,谁堪月下俦?”转写自己的处境,担心对方不会与自己比翼双飞。风前月下,瞧这身破衣服,如此寒酸!贾雨村此时只是在葫芦庙中暂寄安身,无家无业,顾影自怜,未免自惭形秽,心想这样的条件,还有谁来赏识我,愿意做我的终身伴侣呢?

此联音调低沉,情绪进入低谷。但——

尾联”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如”银瓶乍破“,音调陡转高亢。贾雨村在经过一番沉吟思索之后,心下一亮,豁然开朗:——”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封建社会文人飞黄腾达的唯一出路。要想荣华富贵,封妻荫子,就必须通过”书“这一关,也就是科举关。只要中了举,便有了一切。为了得到没人垂青,他首先必须”蟾宫折桂“(科举及第)。

从贾雨村在整个《红楼梦》中所扮演的角色来看,他也并不是一个多情的人。为了求官,他攻的是“时尚之学”,也就是明清科举制度用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等;为了保官,他不惜出卖了自己的恩人之女甄英莲;在贾府被查抄时,因为怕别人说他回护,还狠狠地踢了曾经提拔过他的贾家兄弟一脚……——像这种人又有什么真正的感情可言。

这首诗在刻贾雨村的性格、描写他的为人方面,给读者勾画了一个初步的形象,为塑造完整的艺术典型,涂上了一层和谐的底色。

相关古诗分类

曹雪芹的诗词曲代表作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籍贯沈阳,生于南京,约十三岁时迁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