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二首

不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㑩?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征战偻㑩未足多,入市偻㑩转更加。三策张良非恶弱,谋略,汉兴楚灭本由他。
项羽翘据无路,酒后难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

翻译/译文

你们儒生念书练几下剑,有什么用,怎么能比得上我们那些在边塞沙场上英勇的武士?手持名枪象铁,磨得崭新瓦亮,象明一样亮。我真羡慕古时候的军人,不要夸口你们儒士有何德何能,忽然听说边塞烟四起,问你们儒士谁敢去平定这场波。

你们武士那点能耐不值得称道,我们文人的能耐还在你们之上!紧接着举例说明:知道体弱多病的张良吗?从不帅军作战,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汉兴楚灭可全亏了张良的谋略

赏析/鉴赏

这两首词的原抄件今藏巴黎。由于抄写者的水平不高,因此错讹甚多,几乎不可卒读。此处所录,是任二北先生校理过的文字。
从文义来看,他们应是两个人的对唱。当我们司空见惯了文人词中占百分之九十九的独唱歌曲,再回过头来读一读这两首词,不禁会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民间词里还有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艺术表现形式!
揣想当年演出时的情景,很可能是这样的:甲乙两人分别扮作文武二士,粉墨登场。“武士”斜眸白了“文士”一眼,露出鄙夷而不屑一顾的神态,挑衅的唱出了第一首曲子。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塞骋偻㑩。”第一首词上片前两句是说,你们儒生念书练几下剑,有什么用,怎么能比得上我们那些在边塞沙场上英勇的武士?争:怎。骋偻㑩:骋,逞。偻㑩,聪明伶俐、机灵能干。
武士的唱词可真尖刻的,一开头就把文士们所致力的从事学业贬了个一钱不值。贬低他人,目的当然是抬高自己。
“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上片后三句是说,手持名枪像铁,磨得崭新瓦亮,,像明月一样亮。绿沉:古代名枪。绿沉,深绿色。龙泉:宝剑泛称。斩新:崭新。
接下去三句,进一步炫耀自己的勇武,十六个字只写两件兵器,不着一语去描人物的形象,但武器精良如此,人物的剽悍更不待言了,这便是侧壁的妙用,比正面写人要来得精彩。
上阕得意洋洋,头出足,相形之下,文士已显得寒酸、局促、黯淡无光;但武士似乎还觉得不够尽兴,下阕又加倍跌宕。
“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多。”下片前两句是说,往昔立下战功的军人们才值得羡慕,别瞎吹嘘什么儒士的德行和忍耐如何之大了。
换头处再次折回去用直笔贬抑儒生。末三句更变本加厉,改用诘问的口吻: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末三句是说,忽然听见边塞狼烟四起,请问你们这班儒士,哪位有勇气去平定战乱?
这一“军”“将”得极狠。在观众看来,“文士”已经被逼到了墙角,无路可遁了。演出至此已经进入高潮,人们当饶有兴致的等看着那“文士”如何下台。这时,只见他不慌不忙脱口唱出第二支曲子来。
“征战偻㑩未足多,儒士偻㑩转更加。”第二首词上片前两句是说,你们武士那点本事不值得称道,我们文士的忍耐更在你们之上呢!多:称道,赞许。转更加:转,反而。加,超过、在上。
——反唇相讥,“文士”一甩手,也抛出这两句大话。
“三策张良非恶弱,谋略,汉兴楚灭本由他。”下片前两句是说,知道体弱多病的张良吗?从不率军作战,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汉兴楚灭可全亏了张良的谋略。恶弱:原抄件如此。“恶”疑是“愚”的形讹。
楚汉相争,楚强汉弱,而终究汉兴楚灭,可全亏了张良的谋略。“文士”拉出这面大旗只轻轻的一晃,便化解了“武士”其来势也汹汹的进攻招数。脚跟既已站稳,下阕就势反击。
项羽翘据无路,后难消一曲歌。霸王虞姬皆自刎。”下片前三句是说,项羽武功不可谓不高吧,然而在张良的谋略面前,他还不是饮酒帐中,对爱姬虞美人骏马乌骓一曲慷慨悲歌。项羽虞姬都获得个自刎的下场。
弦外之音不啻是说:你们武士谁还狠得过楚霸王?什么绿沉枪、龙泉剑之类的话题快快收起,休要再提了,匹夫之勇,何足道哉!
“当本,便知儒士定风波。”末两句是说,以古例今,从来就是儒士平息战乱!
那文士成在胸,辩才敏捷,看来这场舌战是他赢了。
从这两首词的创作倾向来看,作者当是下层社会的一位士子。创作动机也很明显,大抵当时社会上的风气重武轻文,词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因而借歌伶之口为书生们吐气,到娱乐场去谋取精神胜利。
平心而论,安邦定国必须文武并重,相辅相成,这两句词持论都不免失之偏颇;然而武士既自负沙场野战功劳在先,文士又何妨转而标榜一下运筹帷幄的业绩。词中喜剧式的争执气氛,活脱脱表现出文武二士争强好胜的个性,质朴可爱,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反映我们民族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相关古诗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