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免费申请斑马英语体验课

《针灸甲乙经·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黄帝问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岐伯对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夫柔弱者必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衡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太素》作留积),腹皮充胀(《太素》作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渴,故为消瘅,此言其刚暴而肌肉弱者也。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瘅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曰∶有病口甘者,病名曰何,何以得之?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美而多食甘肥,肥令人内热,甘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瘅(《素问》作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凡治消瘅,治偏枯、厥气逆满,肥贵人则膏粱之病也。鬲塞闭绝,上下不通,暴忧之病也。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绝小坚,病久不可治也。曰∶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疽(《素问》作瘅),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夫热气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也,至甲乙日当愈甚(《素问》作当更论)。瘅成为消中。

  黄瘅,(《千金∶腹满不欲食)刺脊中,黄瘅善欠,胁下满欲吐(《千金》∶身重不能动),脾俞主之。消渴身热,面赤(《千金》作目)黄,意舍主之。消渴嗜饮,承浆主之。

  腕骨主之。黄瘅热中善渴,太冲主之。身黄时有微热,不嗜食,膝内内踝前痛,少气,身体重,中封主之。消瘅,善喘,气塞喉咽而不能言,手足清,溺黄,大便难,嗌中肿痛,唾血,口中热,唾如胶,太溪主之。消渴黄瘅,足一寒一热,舌纵烦满,然谷主之。阴气不足,热中消谷善饥,腹热身烦狂言,三里主之。

针灸甲乙经简介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有北宋熙宁二年初刊本、南宋及元刊本、明正统二年(1437)重刊本、嘉靖刊本及《医统正脉》刊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