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

  少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足太阳大络,视其结络脉与厥阴小结络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三焦病者,腹胀气满,少腹尤甚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为水,留则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中。

  膀胱病者,少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则欲小便而不得,眉(一本作肩)上热,若脉陷及胀,两股间冷,刺腰股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少腹满大,上走胸至心,索索然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

  胞转不得溺,少腹满,关元主之。小便难,水胀满,出少,转胞不得溺,曲骨主之。

  少腹胀急,小便不利,厥气上头巅,漏谷主之。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腰痛不可以俯仰,面黑,热,腹中 满,身热,厥痛,行间主之。少腹中满,热闭不得溺,足五里主之。少腹中满(一本作痛),小便不利,涌泉主之。筋急身热,少腹坚肿时满,小便难,尻股寒,髀枢痛,引季胁内控八 ,委中主之。阴胞有寒,小便不利,承扶主之。

针灸甲乙经简介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有北宋熙宁二年初刊本、南宋及元刊本、明正统二年(1437)重刊本、嘉靖刊本及《医统正脉》刊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