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清净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少阴属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此六腑之所合者也。

  《素问》曰∶夫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六腑之大源也。(称六腑虽少错,于理相发为佳。)肝胆为合,故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脾胃为合,故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肾膀胱为合,故足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心与小肠为合,故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肺与大肠为合,故手太阴与阳明为表里。

  五脏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喉见于外。心为之主,缺盆之道, (音滑)骨有余,以候内 (音曷干)。肝为之主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大小。脾主为胃(《九墟》《太素》作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太素》作HT )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浓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裹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腑也。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针灸甲乙经简介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皇甫谧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做了十分繁重的选材整理工作,并加入了自己的实践经验而著成本书。
有北宋熙宁二年初刊本、南宋及元刊本、明正统二年(1437)重刊本、嘉靖刊本及《医统正脉》刊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