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田需死》

  田需死。昭谓苏代曰:“田需死,吾恐张仪、薛公、犀首之有一人相魏者。”代曰:“然则相者以谁而君便之也?”昭曰:“我欲太子之自相也。”代曰:“请为君北见梁王,必相之矣。”昭鱼曰:“奈何?”代曰:“君其为梁王,代请说君。”昭鱼曰:“奈何?”对曰:“代也从楚来,昭鱼甚忧。代曰:‘君何忧?’曰:‘田需死,吾恐张仪、薛公、犀首有一人相魏者。’代曰:‘勿忧也。梁王,长主也,必不相张仪。张仪相魏,必右秦而左魏。薛公相魏,必右齐而左魏。犀首相魏,必右韩而左魏。梁王,长主也,必不使相也。’代曰:‘莫如太子之自相。是三人皆以太子为非固相也,皆将务以其国事魏,而欲丞相之玺。以魏之强,而持三万乘之国辅之,魏必安矣。故曰,不如太子自相也。’”遂北见梁王,以此语告之,太子果自相。

《战国策·田需死》翻译及注释

  田需死了,昭鱼对苏代说:“田需死了,我担心张仪、薛公、公孙衍之中有一个人做魏国相国。”

  苏代说:“那么用谁做相国对您有利呢?”

  昭鱼说:“我想让魏国太子自己做相国。”

  苏代说:“请让我为您北上见魏王,一定让魏太子做相国。”

  昭鱼说:“怎么办呢?”

  苏代说:“您大概是为魏王着想,请允许我去为您游说。”

  昭鱼说:“那又能怎么办呢?”

  苏代回答说:“就说我从楚国来,昭鱼很担心。我间:‘您有什么担忧的?’昭鱼回答说:‘田需死了,我担心张仪、薛公、公孙衍之中有一个人做魏国相国。’我说:‘不用坦忧。魏王,是位年长成熟的君主,一定不会任命张仪为榴国。张仪如做了魏国相国,一定亲近秦国而疏远魏国。薛公做了魏国相国,一定亲近齐国而疏远魏国。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一定亲近韩国而疏远魏国。魏王,是位年长成熟的君主,一定不会让他们做相国。’我说:‘不如让太子自己做相国。这三个人都会认为太子本来不该做相国,都将尽力用他们的国家来服事魏国,想得到魏国的丞相大印。凭魏国的强大,有三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园家的辅助,一定很安全了。历以说不如太子自己做相国。’”苏代于是北上去拜见魏玉,把这番话告诉了魏王,魏国太子果真自己做了相国。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