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本草·粳米〈平〉》

  (一)主益气,止烦(止)泄。其赤则粒大而香,不禁水停。其黄绿即实中。〔嘉〕

  (二)又,水渍有味,益人。都大新熟者,动气。经再年者,亦发病。江南贮仓人皆多收火稻。其火稻宜人,温中益气,补下元。烧之去芒。春舂米食之,即不发病耳。〔嘉〕

  (三)仓粳米∶炊作干饭食之,止痢。又补中益气,坚筋骨,通血脉,起阳道。〔嘉·证〕

  (四)北人炊之于瓮中,水浸令酸,食之暖五脏六腑之气。〔嘉·证〕

  (五)久陈者,蒸作饭,和醋封毒肿,立瘥。〔嘉〕

  (又,毒肿恶疮∶久陈者,蒸作饭,和酢封肿上,立瘥。)〔证〕

  (六)又,研服之,去卒心痛。〔嘉〕

  (七)白粳米汁∶主心痛,止渴,断热毒痢。〔嘉〕

  (八)若常食干饭,令人热中,唇口干。不可和苍耳食之,令人卒心痛,即急烧仓米灰,和蜜浆服之,不尔即死。不可与肉同食之,发痼疾。〔嘉〕

  (九)淮泗之间米多。京都、襄州土粳米亦香、坚实。又,诸处虽多,但充饥而已。〔证〕

  (十)性寒。拥诸经胳气,使人四肢不收,昏昏饶睡。发动气,不可多食。〔心 〕

食疗本草简介

食疗本草》,食疗专著,3卷。唐代孟诜撰,张鼎增补改编。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一般认为此书前身为孟诜《补养方》,张鼎补充89种食疗品,又加按语(冠以“案经”,或作“谨按”),编为本书。共载文227条,涉及260种食疗品。诸品名下,注明药性(温、平、寒、冷),不载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单方,间或论及形态、修治、产地等。首载菠薐、胡荽、莙荙、鳜等食蔬。尤以动物脏器疗法与藻菌类食疗作用之记载引人注目。所录食疗经验多切实际,药物来源广泛,充分顾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区性,为唐代较系统全面之食疗专著。原书早佚,敦煌曾有残卷出土,近代有辑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