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发汗散第四》

  (方十一首)

  度瘴发汗青散
  治伤寒敕色,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体疼方。

  麻黄(三两半) 桔梗 细辛 吴茱萸 防 白术(各一两) 乌头 干姜 蜀椒 桂心(各一两六铢)

  上十味治下筛,温服方寸匕,温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法。

  若得汗足,如故头痛发热,此为内实,当服 豉丸。若翟氏丸。如得便头重者,可以二大豆许,纳鼻孔中,觉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辟时行病。

  五苓散
  主时行热病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当者方。

  猪苓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桂心(十二铢) 泽泻(三十铢)

  上五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水,汗出即愈。

  崔文行解散
  治时气不和伤寒发热者方。

  桔梗 细辛(各四两) 白术(八两) 乌头(一斤)

  上四味治下筛,若中伤寒服钱五匕,覆取汗解。若不觉,复小增之,以知为度。若时气不和,旦服钱五匕。辟恶气欲省病者服一服,皆酒服。

  六物青散
  治伤寒敕色恶寒方。

  附子 白术(各一两六铢) 防 细辛(各一两十八铢) 桔梗 乌头(各三两十八铢)

  上六味治下筛,以温酒服钱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后食顷不汗出者,进温粥一杯以发之,温覆汗 可也。勿令流离,勿出手足也,汗出止。若汗大出不止者,温粉粉之,微者不须粉。不得汗者,当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当服神丹丸。

  青散
  治春伤寒头痛发热方。

  苦参 浓朴 石膏(各三十铢) 大黄 细辛(各二两) 麻黄(五两) 乌头(五枚)

  上七味治下筛。觉伤寒头痛发热,以白汤半升和药方寸匕投汤中,熟讫去滓尽服覆取汗,汗出温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当微下利者,有大黄故也。

  诏书发汗白薇散
  治伤寒三日不解者方。

  白薇(十二铢) 杏仁 贝母(各十八铢) 麻黄(一两八铢)

  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自覆卧汗出即愈。

  华佗赤散
  治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中风口噤疟不绝,妇人产后中风寒经气

  丹砂(十二铢) 蜀椒 蜀漆 干姜 细辛 黄芩 防己 桂心 茯苓 人参 沙参 桔梗女萎(即葳蕤) 乌头(各十八铢) 雄黄(二十四铢) 吴茱萸(三十铢) 麻黄 代赭(各二两半)

  上十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药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疟先发一时,所服药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细辛、姜、桂、丹砂、雄黄不熬,余皆熬之。

  赤散
  治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往来有时方。

  干姜 防风 沙参 细辛 白术 人参 蜀椒 茯苓 麻黄 黄芩 代赭 桔梗 吴茱萸(各一两) 附子(二两)

  上十四味治下筛,先食,酒服一钱匕,日三。

  乌头赤散
  治天行疫气病方。

  乌头(一两半) 皂荚(半两) 雄黄 细辛 桔梗 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治下筛,清酒或井华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为度。除时气疫病,若牛六畜中水行疫,亦可与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时,服一刀圭,取两大豆许,吹注两鼻孔中。

  水解散
  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方。

  桂心 甘草 大黄(各二两) 麻黄(四两)

  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力强人服二方寸匕。(《延年秘录》有黄芩、芍药各二两。《古今录验》无甘草,有芍药。治天行热病生 疮疼痛及解肌出汗)

  治时病表里大热欲死方∶

  大黄 寒水石 芒硝 石膏 升麻 麻黄 葛根 (各等分)

  上八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

千金方简介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脏腑寒热虚实为纲,与现代医学按系统分类有相似之处;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